選學校有門道:距離、生源、校長
新浪樂居2015-8-24
馬上就是9月開學季,家長們又要送孩子們上學了。讀書這件事呀,對每一位家長來說,都是家里的頭等大事。每年,跑教育線的記者都要接到n多的電話,來問學校的事,歸類一下,多數(shù)內(nèi)容是“這所學校好不好”“公辦好還是民辦好”。那么,趁著快開學的機會,請教育記者來告訴你,這所學校好不好。
越是低齡,離家近越重要
越是低齡,離家近,越顯得重要。比如幼兒園,往簡單里說,就是一幫孩子聚在一起玩,今天折紙、明天畫畫、后天學個兒歌,吃得衛(wèi)生、玩得安全,一般幼兒園都能做得很好。幼兒園,最讓大人擔心的是交叉感染,比如小孩生病發(fā)燒,而最容易傳染的是午睡時間。如果孩子住得近,中午由老人接回家睡,下午再去園,就避開了這個時間段,多方便啊。
杭州的幼兒園一般是按甲、乙、丙、丁級來劃分。甲級就是最高級別了,家長完全可以放心。而有些幼兒園因為地處市中心,場地不大、人均面積少,或者屬于分園,受這些客觀條件所限劃為乙級,這時家長就沒必要太糾結(jié)。當然再往下排,家長就要認真比較選擇、實地查看,畢竟孩子小,安全的環(huán)境最重要。這幾年,杭州還多了不少特級園,以及各種高端園。打個比方,就像是買包包,同樣一款牛皮包,國際品牌可能賣1萬塊,一般品牌賣1千塊,但實用性其實差不多的,家長們盡可以淡定些。
學校差異,很大原因在生源
無論小學還是初中,一定要說學校間的差別在哪里?得說生源。
某區(qū)有兩所小學,專門做過家長學歷調(diào)查對比,其中一所乃杭城名校,父母雙方學歷是本科及以上的占到了80%以上,而另一所也是區(qū)內(nèi)不錯的學校,該數(shù)據(jù)只占了30%左右。并不是說家長學歷一定代表了什么,但其中的關(guān)系肯定是“藕斷絲連”,借用學校的話來說:“我們沒做什么,很多事都是家長自己在做!”這就是氛圍。
再說說初中。比如十三中,在杭城公辦初中名列前茅,看它對應的四所小學,學軍小學、文三街小學、文一街小學、行知小學,個個都很牛,由他們匯聚而成的十三中,當然強大。但拿十三中和拔尖的民辦初中比,就沒法比了,因為民辦有自主的權(quán)利,可以選擇生源,公辦沒辦法啊,不能選生源,而且原有的好生源“外流”卻無可奈何。這是所有公辦初中最強烈的“痛點”。
保送生比例的增加,對公辦初中是利好。前八所高中一半名額用于保送生,分配到各個初中,相當于12%的學生可保送。同樣成績不錯的孩子,在公辦被保送的幾率更高。有家長說“寧做雞頭不做鳳尾”,讓孩子讀公辦;也有家長認為民辦學習壓力大,讓孩子去拼一拼。這些都有道理,只能根據(jù)自己孩子的情況,綜合權(quán)衡,不能一概而論。
要好師資,關(guān)鍵要有好校長
家長們想進好學校,無非想碰到個好老師。采訪中聽不少老師提到過,自己師范畢業(yè)后參加工作的第一年,很多時候?qū)φn堂兩眼一抹黑。但為什么兩三年以后,有些老師就蹭蹭蹭地出挑了,而有些老師依舊沒啥感覺。當然這主要取決于個人的天資和勤奮程度,但和學校整個教師團隊密切相關(guān)。有些學校,已經(jīng)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機制,新老教師的傳幫帶、教研組的團隊合作、新教師課堂大賽,這些都是能讓一位老師“脫胎換骨”的渠道。
而這一切的背后,就得扯上校長了。教師這個職業(yè),是個良心活,用五六分力是老師,用十分力也是老師。而教師的自尊心和個性相對來說也都比較強。能否帶好這支隊伍,和校長的水平很有關(guān)系。我眼中的好校長,本身專業(yè)能力強,寬容大氣,公平公正,關(guān)心老師,真正著眼于學生長遠發(fā)展。一個學校,校長好,老師們才會做得好。
那么,怎么了解學校的這些“情報”?有幾個辦法,比如學校網(wǎng)站,看看學校發(fā)的信息,每天都在忙些啥。留意一段時間,再與其他學校橫向比較一下,大概有點數(shù)了。還可以向這所學校的家長了解,平日活動啊作業(yè)量啊都可問問。當然,也可以直接敲開校長辦公室的門,和校長聊一聊,一般來說,校長都不會拒絕的。
最后,還有一句頂頂要緊的話,學校再如何,不過是個客觀環(huán)境,有時候也強求不來,但努力做個通情達理的家長,多陪伴孩子,比啥都有用。
關(guān)于我們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免責聲明
仙居房地產(chǎn)網(wǎng)